岐山县文化馆
文化活动
文艺作品
我的位置: 主页 > 文化活动 > 文艺作品
彭小宁:铧尖上的光阴
发布时间:2023-07-06 08:42
  |  
阅读量:
  |  
作者:岐山文化馆

铧尖上的光阴

彭小宁

 

老黄牛“哞——”的一声,惊醒了酣睡中的我。我知道,它又在用自己的特殊礼节和主人——我的父亲打招呼。记忆中,父亲总是习惯用咳嗽唤醒早晨,迎接东方那缕红彤彤的霞光。

后院里,父亲那沉重的脚步声、一声赶一声的咳嗽声和粗犷的喘气声,以及树梢上欢喜扑棱的雀儿,正肆意打翻着晨曦中最美的朝霞,将金色的光芒涂抹在大地的每一处角落。

添草加料,梳理皮毛。父亲照例用他那青筋突兀的大手一次次抚摸着老牛的脊梁,眼里流淌着无尽的爱意。“老伙计,吃饱喝足喽!今天我们要开始犁地啦!”

麦收后的一场适时透雨,给犁地创造了绝佳时机。父亲总能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是啊,和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把式”,最清楚什么时节该干什么,甚至一天当中一早一晚都会有不同的活路安排。不用商量,无须问及,他便取下挂在牛棚里的木犁、轭头绳,还有存放在角落里被岁月磨得锃光发亮的犁铧。

雨后的大地泥土芬芳,清新而明亮,恬淡而随性。麦茬在朝阳的映射下,如阳光在湖面奔跑,层层叠叠。吃饱喝足的老牛如同奔赴疆场的战士,一个箭步,便越过横跨在地头的灌溉渠,在缰绳的示意下,“识时务”地来到地畔。稍作停顿,父亲套上犁铧,在手心吐一口唾沫,左手中的牛鞭只轻轻一扬,老牛便心领神会地迈开四蹄,绷紧了身体两侧粗壮的皮绳,那磨得溜滑光亮的牛轭头,瞬间便陷进了脖颈中。这套动作,一气呵成,无须吆喝,老牛和父亲总是配合默契。

犁铧“嘎吱——嘎吱——”,在黄土地上来来回回划出一道道黝黑而又湿漉漉的沟渠,如岁月的长河,伸向远方。年复一年,那锃亮的铧尖上,寄托着父亲对未来生活的祈盼,那一道道沟渠里,埋下了庄户人对岁月的无限祈盼。

土壤被平整地翻了个面,刚刚还闪着白光的麦茬被犁铧翻转的泥土瞬间深埋,还有趁势疯长的零星杂草,全都成了来年庄稼成长的有机肥料。几个来回,老牛开始喘着粗气,四蹄深陷泥土之中,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稳健的步伐和耕耘者的职责。父亲心疼地轻怨道:“老伙计,走慢些,庄稼活,慢慢磨,这回走到地头,咱俩都歇会儿。”

我始终无法明白,父亲和老牛是如何交流的,为什么父亲的心思老牛会懂?为什么父亲和老牛会心有灵犀?到了地头,父亲只是轻拽一下手中的缰绳,老牛便真的停下了脚步。

父亲一屁股坐在地头,“老了老了,竟然赶不上这‘老伙计’了。”脱下鞋子,除去里面的泥土,父亲顺势从腰间拔出他那一尺多长的烟锅,这是庄户人解乏除困的“灵丹妙药”。只吸了几口,他便“嗖”地站起身,顾不上穿上屁股下的鞋子,便匆匆来到老牛身边,用粗糙的大手,一次次揉捏着老牛的脖颈和脊梁,口中念叨着:“辛苦你了。”这自言自语的絮叨和无尽的爱抚,不知他的“伙计”能否懂得?

不大工夫,汗水便顺着父亲如沟壑般沧桑的脸颊流淌着,黑色的粗布短褂上洇出了层层汗渍。阳光下,父亲和老牛正在用坚实的步伐一遍遍丈量着脚下的岁月,一口一口品尝着光阴的艰辛。

父亲扶着犁耙,张着嘴巴,如这头默默无闻的老牛般,咽下了一个又一个滚烫的日头,扛起了生活的无尽嘱托。怀揣梦想的深邃与辽阔,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寻找着生命的意义,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农业耕种早已是现代化的机械操作,但父亲和老黄牛的时光仍然存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

父亲那宽大的背影,执着的信仰,默默无闻永不停歇的脚步,正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们这代人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慎思笃行,臻于至善。

 

【作者简介】彭小宁,岐山县青化镇人。退役军人,中共党员,文学挚爱者,曾在《陕西农村报》《文化艺术报》《宝鸡日报》、“文学陕军”公众号等报刊媒体有散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