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文化馆
文化活动
文艺作品
我的位置: 主页 > 文化活动 > 文艺作品
徐岳:到高州吃荔枝
发布时间:2023-06-28 08:29
  |  
阅读量:
  |  
作者:岐山文化馆

到高州吃荔枝

徐岳

 

传说杨贵妃嗜吃荔枝,尤喜高州的茘枝。

那年,我在珠海办报,便趁蝉鸣荔闹时,欣然赶往高州。到那里才听人说,给杨贵妃采荔枝的“贡园”,还在根子镇柏桥村,距此尚有17公里路呢!于是,我坐车继续前进。

到了被叫做贡园的古荔园,我仿佛一下子走进了唐朝。入口处,有一棵高15米、需几人环抱的菠萝蜜树;传说这位高公公每次来园监护送荔枝时,就在这棵树上拴马,所以当地人叫它“拴马树”。看护荔枝的人说,树龄在五六百年以上者就有40多棵,以下者难以计数。有些树已老态龙钟,用钢筋水泥柱支撑着它们的躯干,仿佛在腋下扶杖静立,有的身躯匍匐卧地,下一半已腐朽,上一半却是青春。是腐朽者形成空槽,可容两人对弈;是青春者,抽出青枝绿叶,依然硕果累累。绝大部分古荔树,一人或几人才可环抱。最引人注目的,是被荔农尊称为“千手观音”的那棵古荔树,非四人不可环抱,其主干上同时分出20多枝杈,枝再分枝,分枝再分枝,参参差差,如茘树的血脉。远望树冠如云,红荔似霞,壮观极了。

荔农告诉我,“千手观音”结的果,古称“白玉罂”,现在人叫“白糖罂”,其名称更突出了它的味甜;五月下旬成熟,比一般荔枝要早20-30天。据说,当年杨贵妃品尝的荔枝,便采自这棵树。我在心里很好笑他的“童话”,不过倒觉得采自这棵树或者另一棵树,似乎无关紧要,要命的是荔枝太娇气。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云,其果“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那么,在炎炎赤夏,又千里迢迢,就是驿马日夜传送,也需多日才能将荔枝由贡园送至长安。又是如何解决保鲜问题的呢?荔农说用竹筒保鲜,即将荔枝装在竹筒里,由驿马传送。后来,我在高州市拜访地方史专家张均绍先生时,说还有一种保鲜法更好。先用蜡液封了果蒂,再装入瓷罐中,浇淋上荔枝蜜,用纸泥将罐口封好;待驿马到长安,再取岀荔枝,洗净蜜汁,果如新采。如此保鲜法,在当时恐怕也只有皇家才折腾得起吧。

我悠悠地走着、看着,吃着、想着。一颗冰清玉洁的荔肉下肚,那首为人所熟知的唐诗连同它描述华清宫里外的意境开始在我心里浮动:“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妃子笑”,是她看到好吃的荔枝快到手了。为什么“无人知”呢?荔枝一年成熟就这么“一次”,送的是肯定也不会太多,可见并不引人注目。那么,杨贵妃为什么却能“笑”呢?因为她看到飞马背上驮了比较特殊的竹筒,知道“秘密”就在里面。原来,“妃子笑”不过如此而已,为什么千年来却被炒得沸沸扬扬呢?

当我从贡园返回根子镇,走进镇政府办公大楼时,迎面墙壁便是一整幅超大型的浮雕—— 一骑者头顶的天空,露着几丛荔枝的硕果和繁密的翠叶;旁题杜牧佳句:“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根子镇政府对杜牧那首名诗的理解和图解。沉思一阵,我感叹历史在今天的荔乡来了一个多么大的跳跃,宫廷茘枝文化和民间茘枝文化和谐相处了。历史往往以偶然与巧合,增加其幽默感和丰富性。

高州荔枝文化,极富独特性、商业性、包容性;在秦末就有荔枝生产,而全国唯一的古荔园“贡园”就在根子镇。因为这里被称为“中国荔枝第一镇”,贡园被称为中国的“荔枝展览馆”。有一种优质新品种荔枝定名为“妃子笑”,且很走俏。古荔园本是何姓人家的私园,能幸存下来,且如那棵“千手观音”,如今仍能高产六七百斤“白糖罂”,可见它作为“贡园”名副其实。现在,不论走到田间还是街巷,都可听见“万户捣冰声”,把从制冰厂拉来的桌面大小的冰块砸成如菠萝或芒果大小,装入塑料袋,封好口,再与荔枝一块入箱,往中部、东北和西北长途贩运。根子荔枝特别受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地客商的青睐,香港、澳门也推崇备至,还远销到东南亚等地。根子人从很早就很爱护他们悠久而丰富的荔枝文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渔民以高价要买这棵“拴马树”造船,柏桥人拒卖。渔民说“再加一吨干鱼”,柏桥人还是拒卖。他们视“拴马树”为“宝”。

“贡园”之外皆山,一山一山皆果园,一园一园绣成堆。我站在山顶上的观茘亭,放眼望去,立即生出一个从未有过的念头:天下者,荔枝的天下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到高州去吃“白糖罂”,再吃几颗“妃子笑”,让荔枝历史与现实的汁液渗透你的味觉和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吧。

 

【作者简介】徐岳,陕西岐山人,195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周至县教师,岐山县文化馆文艺创作组专业文化干事,陕西省作家协会创作组专业作家,《延河》编辑部编辑、小说组长、主编、编审。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十七岁那年》,长篇传记文学《任超传》等。儿童小说集《小门长》获陕西省优秀图书奖,《生命山中历险记》获陕西省火炬文学奖,《山羊和西瓜的故事》获《文汇报》小说征文奖,长篇传记文学《胡星元传》获陕西省“双五”文学奖。